一字,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关于老子的“道”,大致解释为“天地宇宙万物变化的内在规律”,这种解释非常接近了,但是,它明显是一种唯物主义,而老子的“道”则是超验性的,这个“道”是先于宇宙自然而存在的,甚至它直接就是宇宙自然万物的造物主。因为时空的概念完全不同的缘故,低维的世界根本无法完全理解高维的事物,而在高维的视角下,低维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天上方一日,人间已千年),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万里长城”,其存在已数千年,但在高维的视角看,那不过是以微秒计算的时间长度,根本也无从去命名它。这情况类似于我们借助于激光显微镜,观察那些方生方死的单细胞生物,我们不会去命名它们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我们只会随意性地采用一个编码,去命名它们完整而短暂的一生,如:knc6——5285a型。
所以,道德经的起始第一句,或许可以解读为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由我们仰视高维世界: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另一个由高维俯视我们: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宏观与微观、低维与高维、所指与能指、时间与空间、本体与存在、运动与静止,短短的四句话,包含了诸多哲学思考,这才是老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这并不是我故弄玄虚。我想再重申一遍:老子是唯一窥破天机并留下文字的人,而他的本意又并不想为我们直接揭示真相,所以,我们只能简单地判断,无论如何,他的文字中应该会藏有蛛丝马迹。
基于这个理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你轻松就读懂了老子,那么,你肯定就没有读懂老子。阅读道德经,必须要有一种解密密码般的过程,或许之意这样才有可能去贴近道德经。古今几乎所有注家与研究者都认为,老子强调“道”是恒久不变的,就在于传世通行本道德经省略了这个“也”字。“道可道,非恒道”,极容易被理解为“道可道”是假设句,“非恒道”则是判断句,整句意思就成为“道如果是说得清楚的,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
这样,自然就会认为老子强调“道”是恒久的,显然,这是错误的解读。而帛书本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只是前后句各加了一个“也”字,但就非常清晰了,两句话都是判断句,不存在假设。意思正好反了过来:“道是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28另外,通行本将“恒”字改为“常”字,也非常不妥。
“常”是经常,而“恒”则是“不变”,虽有相似之意,却有本质区别。翻译:天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