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度以及情理阅历通达谙晓程
度,也渐渐缺乏。这里我主要想说说深度广度。
武侠名家,诸如金庸,于今来看可遇而不可求。他们大抵古典文史功底深厚,即使并非某一领
域专家,也多有精湛的阅读研究。这样,他们写出的娱乐作品,便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后的
结果。今人模仿,常常吃力,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实力远远不如。
为免离题太远,我还举阿赖书中一处为例。第七章中,第二节:
“这天,逢上岑溪的马路镇赶集的日子。镇中的主街上摆满了各种产品,除了此地盛产的玉桂、
八角、三黄鸡、松脂、桂圆肉、袖子、软枝油茶、胶粉、桂油、首油;松香、松节油、竹芒编、
土纸、鞭炮等土特产品,更有饮食、日杂、百货、药材、金银首饰等。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
价声还有那茶馆小二哥招揽客人的声音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此起彼伏。春日的阳光也赶来凑热
闹,照在所有人的脸上,一派热闹的景象。”
看这段,初看不错,像模像样,好像差不多。不过,若是作为一个真正有追求有大志的作者,
这般要求远远不够。这一段,作为一名读者,我看出,本是鲜活的充满市井烟尘气五味俱全热
闹喧天的民生街景,却只写成一个土产罗列的清单。之后那川流不息、又或是末句中重复的两
个“热闹”,也依然挽救不了这一小小场景描述的苍白无力。
我想,如果是金庸,他便不会只限于简单的罗列物产,用些套词说完了事;我想他会去看一点
民俗学,古代风物学,然后再认真想像一下这样的乡镇赶集会发生什么,有什么声响气味,有
什么集镇商贩顾客中常发生的标志性趣事小事,然后将它们认真地亲切地娓娓写来。这样,虽
然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短短的两三段,读后拥有的愉悦程度,决不会与现在这样同日而语。
我想,金大师能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只要肯学习,肯下功夫,没什么事只可能是一人独门
绝技。
所以,即使这样的小处,若是立在深度广度的视角上,耐心为文,写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同。
传统武侠,写到金庸之后,经典寥寥,怪谁?怪咱自己。
呵呵,可能出语有些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