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虽然那种拇指肚大小的O型圈利润只有几分钱,但是奈何出货量大,每天半吨货伴着邮轮运输到泰国。
有了轿车厂这个授权标志贴在工厂门口,整个孟加拉的购买商蜂拥而至,季东青根据形势在孟加拉的每一个州都设立了一个一级代理。
由对方统一销售自己的密封圈,至于价格?批发价格是主机厂供货价格的三倍,即便如此订单仍旧批量的增加。
最高兴的莫过于普迪,因为原料是普迪的,橡胶件厂占了三成,每天出货量那么大,不用问都知道利润几何。
“季,我们是不是扩大一下生产,这边我还有土地,还有工人我还能够招聘,有你们在这里我们放心!”
看了三天时间的财务报表,普迪睡觉都能够笑醒了。
尤其这几天印度本田那边也上门考察,虽然都是一个系统,但是对方属于不同的管理,小批量对方已经下了订单,接下来几乎也会重复泰国工厂的盛况。
“暂时不要着急,马上年底我们囤货,再加上工人福利和各种税务,还有分红,明年看看情况,我们暂时只是日系车!看看我们能不能进入德系车,哪怕是站住其中一个工厂,我们也可以重新设立一家新工厂!”
季东青没有和普迪说深层次的问题,做企业六年多了,季东青太知道这里面的事情了。
初期的利润丰厚会掩盖很多掩藏在深层次下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在初级阶段把这些问题解决掉,那么将来工厂规模变得尾大不掉了。
那些问题就会成为陈年旧疴,最终让曾经付出的巨大努力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孟加拉工厂季东青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没有双倍收回成本之前,季东青不想盲目的进行下一步投资。
再加上普迪这边再生制造线运行的时候也时时刻刻发生问题,每次出现问题季东青都会亲自到现场,详细的勘察每一个点,深入分析,详细记录。
争取把这条线的每一个点都吃透了,力求将来自己做一套生产线的时候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技术和生产同时抓,季东青的精力有限。
至于雇佣职业经理人,季东青暂时没这个想法,首先普迪肯定会倾向于欧美那边的人,对方脸熟。
季东青更加倾向于亚洲面孔,这都是矛盾点。
再加上普迪背后那强大的实力,企业小的时候对方还能够按兵不动,真的发展到了规模,对方鲸吞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