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的事情,首先就得要有一套思想体系,其次要有一个教育的场所。场所不难,开军校就是,讲武学堂什么的,不仅能进行思想教育,还能培养军将的军事素养与知识水平。
但是思想体系这一套,就有些麻烦了,爱国是基础,忠君这个东西有待商榷,想来想去,文人那一套,其实在甘奇看来并不很适合军汉。
甘奇想到了另外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有一些副作用,甘奇还未下定决心要不要用。
这个办法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词“民族主义”,不断给军汉们灌输民族主义,极致的民族主义,甚至偏激一些的民族主义。
这种东西很能凝聚人心,但是操作起来也要考虑很多。还得弄出一些概念出来,为了防止国内出现问题,就得把民族主义扩大化,不能单说汉族,得用华夏一词。华夏之外,那就都是敌人。
那么华夏之内怎么算呢?就得引经据典了,各种“考古考证”,比如契丹人怎么算?安一个殷商后裔,这是兄弟,是华夏。党项人安一个什么唐人近亲,这也就算是兄弟了,也是华夏。
当然,这得到灭了党项契丹之后、奠定了中原王朝基本的地理疆域之后才能推行,这就有利于内部团结了,也有利于更好的同化,还得配合文化同化,汉字汉书的教育。
对外,那就好说了,同仇敌忾,一个字,就是拼命的干!华夏流出一滴血,伏尸百万才能还……
这一套体系下来,百十年之内应该是极其好用的。其实也会带来负面问题,那就是极致的民族主义,会来带极致的排外,在这个民智不那么开化的年代,会让华夏之人把其他人当畜生看。颇有点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意思,把人类分成了三六九等。
不过甘奇暂时也不想那么多,这套东西是暂时而言是很好用的,对内团结,对外扩张,必然无往不利。
甘奇想完这些,思想教育的方向就来了,灌输的概念也有了。这一套在这个时代,比那些什么保家卫国的口号要高明许多。
甚至甘奇都把未来讲武学堂的口号都拟好了,每天大早起床与睡觉之前,都得大声喊三句:“华夏,华夏,华夏!”
硬洗脑。
把整个国家团结成一台机器,必然会在这个时代无往不利。
甘奇再看麾下这些军将,念头通达了,心情大好。
只等第二天,大炮运到了阵地,大战就开,立马开始炮击兴庆府城。
此时西北,种愕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