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太大负担。
毕竟受到洪武、永乐年间余荫的武官数量也只有两万多人,其中大部分还是世袭百户官、千户官。
别说后世君王,就单说朱高煦一个人,兴许就能熬走他们两三代人。
对于他的这个政策,有的武官高兴,有的则是不舒服。
高兴的武官都清楚自己子孙的本事,对于没有本事的子孙来说,放弃武职拿一个散阶,俸禄依旧拿着,人也能平安不少。
万一后代之中有能人,那也能凭借散阶的身份获取入学资格,重新参军拿到武职。
哪怕是最下层的正六品世袭百户官也能世袭传承四代人,这时间跨度已然不短。
如此一来,大量武官也没了话说。
若是子孙有本事,那便直接从国防大学毕业,而后承袭武职,若是子孙无能,那也别上战场祸害人,老老实实拿着散阶,领着俸禄度日。
正因如此,这次的六军都督府武官承袭改制,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当然,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波澜,原因也在于这次的改制有人支持。
“若是这五千学子不袭职,那应该就会有大小五百多实权的武职空出来了吧?”
郭琰惊叹着,同时又道:“怪不得这些日子许多燕府武官的夫人都想办法来东宫,我原先以为她们是与我聊家常,现在看来她们是家中夫君派来探消息的。”
郭琰说罢,小心看了一眼朱高煦:“这消息,要说出去吗?”
“说吧,反正朝廷需要武官,燕府的武官大多都是青壮,与其把兵马交给那些不知兵的武官子弟,不如把兵马交给他们,起码他们还能带兵打仗。”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他对武官承袭改制的原因就是想让大量没有兵权的燕府、渤海武官上位。
老朱想对淮西老兄弟好的想法朱高煦能理解,但卫所武官由武转文的现象太严重了,武官世袭的制度已经开始影响大明的军备了。
历史上,同样的问题,朱棣也有一份责任。
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册封的世袭武官太多,导致接下来大明能打的将领越来越少,王骥这类文官开始冒头,反倒是五军都督府这边只剩下永乐老将的张辅、陈懋、蒋贵、朱勇开始充门面。
正统年间能打的也就是这四人,外加石亨、石彪、孙镗、毛忠、杨洪、方瑛等将领。
乍一看还挺多,但张辅等人老迈,青壮派只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