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比四千七百万亩耕地却只交二百五十万石的浙江负担还要重。
正因如此,老朱才会在南北榜案中,特别的维护山西士子。
所以在拿到《邸报》,得知朱允炆降低江南赋税的时候,朱高煦本以为朱允炆会降低山西和山东的赋税,然而他翻遍了《邸报》,都看不到与山西、山东有关的任何政策。
如果说在这之前,朱允炆的新政还能说是体恤百姓,那当朱高煦看完了《邸报》后,他就可以确定朱允炆这家伙完全就是为了拉拢江南一带的文人了。
“也好,你这样做,才方便我日后清算江南文人。”
放下《邸报》,朱高煦稍微想了想自己的本钱。
眼下,渤海四城之中有大约四万在接受蒙学的人,他们的年纪从九岁到十五岁不等。
除此之外,自己手上算上黑水城的预备役,以及朱允炆安插进来的三个千户,合计是两万五千人。
这其中,有四千人不堪用,得好好训练,收服他们的军心才行。
“四万人……”
朱高煦想了想自己手中接受教育的那四万女真与汉人,这四万人如果下放出去,那完全可以充当胥吏在地方上收税。
如果丢在一省之地,那他们完全可以将一个省治理的服服帖帖。
哪怕放在南直隶、浙江和江西这三个人口大省,他们也能维持三个省的基本运行。
并且不同于老朱的国子监,自己手中这四万人可以说要干净许多。
老朱国子监的生源,大多来自江南,基本都沾亲带故,可自己手上的这四万人,大多都是汉化女真人,只有三分之一是汉人。
他们的利益都在关外,与关内没有任何相干的利益。
将他们投入关内,起码能维持地方上六七年的政治清明。
只要掌握了基层,那些数量少的流官根本不用管。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就期待自己拿下辽东。
如果庙堂之上有大量的辽东人,朱高煦不相信他们会不为自己家乡牟利。
辽东只是一个开始,扶持北方人去打击南方人,然后达到一个平衡,这才是朱高煦想要的。
只要达到了平衡,那自己就可以对北方进行投入了,尤其是东北一带。
民国闯关东能留下那么多人,就是因为东北兴起了许多手工业,这些手工业在前期保障了迁移东北人口的立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