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才他在卸货时,就见到了那蛮娃,留之,也能安心。
屈原听闻风允欲回,也喜。
翌日,风允坐上马车,以屈原为伴,项燕为御夫,三人离开安地,前往郢都。
有风允留下的安排,下次再来时,安地应又有新貌。
随着颠簸—,一昼夜后,午时——
郢都!
穿过郢都城门,入典籍宫,此时已有一人在此等候。
孙叔敖
“见过风子,老夫不请自来,还望海涵。”
风允回礼。
“不知楚相来寻允,是为何事?”
屈原见之,驱散奴婢,安排项燕在门外看护,他坐在其旁,为两人斟茶。
一夜,孙叔敖与风允详谈了那化奴为民楚人不绝之策。
一旁聆听的屈原表情十变。
而与风允详谈的孙叔敖也神色精彩。
可
聊至夜深,孙叔敖都只是谈策,而不提楚君一字。
直到,孙叔敖对这策了解透彻之后,才慢悠悠起身。
行之一礼道:“风子,此策蕴含大玄妙,待余先归去思索思索”
待,时无限也。
孙叔敖也被风允策内的预想所惊,其损害与利,非此时的楚国能接下的。
告辞之后,屈原才道:“风子,君上观您之策时,欲下令捉拿与您,准备公布此策,以无德论。”
“可孙叔敖先生在其旁劝解,君上方才暂熄。”
“那允,确该谢过孙叔敖先生。”
风允微思。
“原,你抄录列国百越,可与孙叔敖先生一观?”
闻之。
屈原摇头。
“风子虽说可给世人观之,但愿还是以为,需观察世人,方可观之原以为国相已有自己的道,无需继承此道。”
继承?
风允摇头。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我的道无需特定的人去传承,只要有人觉得有用,就拿去用就是,何须藏着”
“我之后抄录一份,赠与孙叔敖先生吧。”
赠书,也是大礼。
屈原闻之,道:“风子虽不认原为弟子,但原学其玄,自然可为风子代笔。”
风允欲著书-列国楚之事,屈原自然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