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浸淫战阵多年,对此反而不是很关心:
“无论何种兵制,最终不过都是求士卒敢战之心。”
“贞观府兵强悍,那也是强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将帅敢为先,为国不惜身。”
“能做到这些者,无论府兵募兵,皆为劲卒。”
“做不到者,空有军府,亦是无用。”
既是对杜如晦的回答,也是李世民的自问自答。
此时李世民想起来的后世那军卒前冠以人民之名,想起来这后世军队能对着天灾而行进。
他倒是隐约间明白了一点,更是想起来了很久之前的一次自问:
“何为强军?”
李世民自问自答道:
“道者,令民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李靖对孙子兵法称得上是倒背如流,此时与目有懵懂的苏定方解释道:
“孙子谓曰,强兵致胜有五法,一曰法度严明,二曰将帅智勇,三曰通晓地利,四曰能得天时。”
“此四者,皆不难,陛下所言乃是第五。”
李靖一开口,苏定方就想翻白眼了,这还不难?
行吧,对您老来说可能确实不难。
苏定方也记起来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言。
正因为是开篇,所以往往被人忽视,都去研究后面的谋攻、兵势、虚实、军争等等了。
孙子说的简单,但苏定方也明白过来:
“这五曰得道,何其难也,谁能做到?”
民上同意,即士卒百姓与君主同一个意志,这样军队就能生死不惧。
按光幕说法,贞观年间的府兵也不过是为军功而战,跟得道差了老远。
杜如晦同样也想起来了那支对着天灾冲锋的人民军队,轻叹一声道:
“后世之军,即为得道之军。”
苏定方和李世勣不太能相信。
李世民笑笑表示理解。
因此,唐军战斗力的下滑和府兵不府兵关系不大,跟李治关系比较大。
李治一看老爹募兵效果很好,也有样学样。
但不同的是,李治的募兵战斗力越来越差,健壮的募兵越来越少,后期甚至出现过征的都是老弱都还征不满的情况,与李世民时期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刘仁轨看不下去了,上奏疏给李治阴阳了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冷泡茶加冰 作品《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第182章 得道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