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差距怎么这么大,仔细一看潘秀才的文章,才知道原委。
首先潘秀才的文章第一点他的公告结构就有了错误,在建昭帝登基初期,对于大臣上奏的奏折,经常通篇大论,到时往往只是陈述一件小事,文章实在啰嗦,干脆下旨命令翰林院定立了建言格式,要求公文主要陈述内容,而不要繁文。
这个潘秀才的文章有点效仿古人的骈体,文辞华丽而忽视公文内容,一点都不符合当今要求公文“尚质而不文”。
“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对于这个结果潘秀才有点难以接受,手里拿着那枚唯一投给自己的铜钱,整个人有点不知所措。
潘秀才恐怕还不知道自己碗里唯一的一枚铜钱还是一个心软的人看两人对比太惨烈,给潘秀才投的同情分。
“这不明显嘛,明显是你技不如人。”
刘知县对于这人之前公开质疑自己不公的潘秀才一点没客气的批评,这人脑子一根筋,钻进牛角里出不来,这么多年刘知县有感于这人还是有点文采。
每次在秀才考核时,只把他考核成绩排在末尾,属于刚及格的程度而不会剥夺秀才资格,这人从没长过教训,反而质疑自己。
许恒看这潘秀才还不明白就直接提点道
“潘公子,我不知你平时是怎么读书的,可是对于我们今天比试的文章,我可以告诉你一二。
当今圣上登基后,对于前朝遗留下来的公文体系实在不满,曾批评了公文浮华文风,要求公文“尚质而不文”,也就是重内容而轻形式。
尤其在建昭十年,特意下旨颁布了诫表疏不实诏,其中提到“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
于是命令礼部定立了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而你的文章恰恰犯了这个禁忌。”
听了这话,潘秀才看了看知县大人,再看看其他人都认同的表情,潘秀才终于开始审视自己这么多年读书的经历,好像确实闭门造车了。
“潘秀才,本官在常山县任职多年,也是了解你的为人,你读书天分不错,不过性情过于孤僻闭塞,本官怜惜你的刻苦,所以每次秀才考核,都是继续保留你秀才的资格,不过经过这次本官发现自己错了,你实在是一块朽木。
不过念在你多年寒窗苦读的份上,本官不跟你计较今日之过,不过还望你能迷途知返。”
刘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吃椒盐豆粽的丁凯 作品《我靠科举实现人生逆袭》第211章 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