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的科举规定,读书人开始习举业之后,四书是必读教材,五经是选修教材,应试者只要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挑一经来深入研读就可以了。
谢迁语气稀松平常,仿佛只是在讨论今天的天气:“文哥儿你启蒙这么早,有的是时间去尝试,不如挨个学一学,看看哪个最适合自己。反正你接下来都要学三字经了,那就春秋读起吧。”
接着谢迁又稍微给文哥儿解释了一下,春秋这一经很简单的,只需要通读左氏、谷梁、公羊三家区区五十多卷的内容就成。
文哥儿:?????
您再说一遍,区区多少卷来着?
到了这会儿,就算文哥儿脑袋瓜子再怎么卡壳,也知晓自己刚才问错了问题。
唉,他也是觉得这个绝佳摸鱼衙门太对他胃口,一不小心就把心里话问出口了。
早知如此,他就偷偷去研究,不在他两位老师面前直接问了!
什么叫既然要学三字经,就顺便开始学春秋?
这意思不就等同于“你既然已经开始学1+1等于几,那我们顺便学个微积分吧”!
这合理吗?
文哥儿试图找个理由拒绝这种不合理的课程安排:“春秋,我没有!”
什么左氏、公羊、谷梁,他统统没有!
你们!不要过来啊!
谢迁道:“这倒是我这个当先生的疏忽了,回头我叫人去备齐两套蒙童要用的书,给你和豆哥儿用。”
谢迁还给文哥儿科普了一下,各地的社学(明朝不确定得读多少年义务教育)需要教会蒙童精读四书集注、五经传注,同时要求蒙童广泛阅读文选国语国策八家文集等等补充教材以及各类史传和文集。
不学会这些就想去拜师读书,老师是不会收你的,甚至还觉得你在侮辱他、耽误他时间。
于是朝廷对此作出了规定:你得经过县、州、府三重考试才能被当地官学录取,勉强算有资格开启科举之路!
这三重考试的范围、考法都和科举差不多。
所以说区区这么一小套教材,只是科举的敲门砖罢了。
文哥儿:“”
文哥儿听明白了。
他老师这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你这小子现在就考虑进哪个衙门,纯属做梦!
这些书光列个书名就已经够让他头大的了。
这个老师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