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奏疏,一天只有三个时辰左右休息,剩余的时间都在办公。
因为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去世了。
朱元璋自那以后,再没有立过一个皇后,他的世界就只剩下了大明朝,这个他打下来的江山社稷。
但是朱元璋的勤政就被形容:为了盖戳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的欲望。
手握三千印章满世界戳章子的乾隆,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勤勉政事、十全老人”。
这种诡异的塑造,其实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政治隐喻。是有些人在含沙射影的骂教员。
比如朱由检就在后世的文章里,找出很多类似的标题。
集庆之战时,郭子兴郭元帅是不是被背后黑枪打死的?
震惊,朱重八游而不击,刘福通才是抗元主力!
参知政事张昶是不是里通外国,出卖国家情报的大叛徒?
中书左丞杨宪疯狂攻击丞相李善长,企图取代其二号人物的地位,是否出自明太祖皇帝的暗示?
左丞相胡惟庸是不是睡在明太祖皇帝身边的大野心家?
伟大统帅凉国公蓝玉,为何一夕之间突然陨落,神秘死亡?
明太祖到底有没有说过燕王办事我放心?
还有类似于:【清廷虽然占据宇内,仍然是北胡女直后裔,延平王虽然偏居台澎金马,却是大明遗脉,中华之正统。】(康熙王朝)
压根就不是在讨论当时的历史,而是在含沙射影。
若是能够了解到这些,再去看这句得国之正,莫过于汉明,却有了不同的感悟。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都可以肆无忌惮的搞这些无骨文人痛骂的事?
因为这代表了政权的合法性。
可以加深被统治者的主观想象,进而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也是朱由检在风雨飘摇的大明末年,依旧可以大权独揽的主要原因。
三十多名明公,没有经过任何的审判,直接被砍了脑袋,尸首异处,带到了皇极殿之前,大明皇帝可以只褫夺郭尚礼百户世袭军职,就可以交待。
蓟辽总督、刑部尚书、大理寺正、副都御使、顺天府通判、国子监生、丰城侯、锦衣卫佥事、右都督死于这场实质性的兵变,大明皇帝就褫夺一个百户世袭军职就可以自圆其说了吗?
一个皇帝最应该忌惮的兵变却如此轻轻放下?